所謂“三伏”,指的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統稱,大約在每年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,正好處于小暑與處暑節氣之間,天氣最為炎熱。待到暑退出伏,早晚才漸有涼意 。
這段時間里,高溫高濕的環境不僅對人體舒適度構成挑戰,還容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,如中暑、熱射病、心血管疾病加重、消化系統不適及情緒煩躁等。
因此,三伏天的養生尤為重要,但許多人在追求清涼解暑的同時,也容易陷入一些誤區,即所謂的“坑”。
中醫理論認為,“濕氣通于脾”。
三伏天炎熱多雨,因此陽燥盛行于外、陰濕潛伏于內。而脾主肌膚,如果體內濕氣很重,皮膚就會有所反映。年輕人長痘,中老年長斑,小兒濕疹、痱子等,多是濕氣淤積的表癥。
所以,暑熱最盛的三伏天,正是祛濕養脾的大好時機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“病起于過用,需防因暑取涼。”電扇、空調有助于人們防暑降溫,但是過度貪涼,反而損傷陽氣。開著空調過夜,用涼水沖澡,沐浴后濕著頭發入睡……等等這些,都會導致中氣內虛,令暑燥和濕邪趁虛而入。容易導致腿腳腫、下肢血栓形成,加速脊柱老化。
二、忌大汗,平衡陰陽
汗雖為津液所化,其性質亦屬于陰。
中醫理論卻認為,“汗為心之液”。汗液的生成,離不開陽氣的參與。就是說,出汗的同時,會大量損耗陽氣。三伏天鍛煉,應以微微出汗為宜,最忌大汗淋漓。古人稱作“沾濡汗出”,就是運動到衣服沾濕,而沒有濕透的程度,對人體最有益處。
大汗淋漓容易損傷心臟,運動后大量飲水,也會給心腎造成負擔。
三、忌激切,調節喜怒
《淮南子》講:“人大怒破陰,大喜墜陽,大憂內崩,大怖生狂。”
極端天氣下,人的情緒容易出現較大波動。過喜過怒,都會使人氣血逆亂,導致急癥發生。《黃帝內經》講:“使志無怒,使氣得泄。此夏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” 情緒平穩,心氣舒暢,自然神清氣爽、身心安適。清靜養神,又有助于臟腑運化,從而外邪不侵、內疾不生,抗病力自然增強。三伏天,要學會適應炎熱,使情志疏泄,預防暑邪致病。調息凝神,心靜自然涼,非常有助于身體健康。
情緒波動過大,容易誘發心律失常、血壓升高,引起腦中風。
三伏警惕中暑
輕度中暑:輕度中暑通常表現為體溫略微升高,出現疲勞、乏力、頭暈、惡心、臉紅等癥狀。皮膚可能會出現微汗,但不一定明顯。
中度中暑:中度中暑癥狀更為嚴重,體溫可能較高,可能出現頭痛、嘔吐、肌肉抽筋、心跳加快、口干、皮膚干燥等癥狀。
重度中暑:重度中暑是最為嚴重的階段,可能會出現高熱、意識模糊、昏迷、抽搐等癥狀。
中暑急救五大步驟
一旦發現中暑,應立即將人轉移到陰涼處、通風處靜臥,讓患者平躺解開衣服扣散熱。
用冷毛巾捂住患者額頭,也可用酒精、白酒、冰水或冷水擦拭全身,然后用扇子、電風扇、冰袋、濕毛巾降溫,加速散熱。但也不要過度貪涼,當患者體溫降到38°C以下時要停止降溫冰敷。
03 補水
04 促醒
對于情況嚴重的患者應立即撥打120送往醫院,等待救援期間,應使患者平臥,頭向后仰,以保持呼吸暢通。搬運患者時,應用擔架運送,不可使患者步行。在運送途中,最好用冰袋敷于患者額頭、后腦勺、胸口、肘窩及大腿根部,以起到降溫的效果。
入伏吃三瓜
最熱的三伏天來了,一定要吃三瓜。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,可幫助排除毒。
苦瓜的“苦”,才是營養的關鍵和精髓。中醫認為,苦瓜味苦,有清熱解暑、清心除煩、健脾開胃、益氣解乏、益腎利尿的作用。如果發現自己身上長痱子,就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。
友情鏈接:
酷播云 搜狐網 嗶哩嗶哩 秒拍 網易 豆瓣網 梨視頻 好看 百家號 百度貼吧 西瓜視頻 車家號 新浪微博 全民小視頻 知乎 今日頭條 大魚號 搜狗 騰訊視頻 騰訊微視 優酷 愛奇藝 快手 小紅書 抖音 QQ備份